公与私,一对相爱相杀的“CP组合”
公与私,一对相爱相杀的“CP组合”。
从概念出发,公域流量、私域流量并未有个很明确的界定。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公域流量是公共区域中的流量,如商家入驻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并从中获取流量。
曾经,聚焦公域流量,被企业看作是变现的“不二法门”。可随着公域红利的消失,带来的一个局面——获客成本愈发昂贵。对于一些品牌商而言,其还要面临着价格战另一重夹击。
公域场中,平台方占据着流量分配的主导地位,加之对货币诉求的提升,使得商家对流量控制的欲望越加强烈,对精细化运营的诉求更加明晰,进而开始探寻私域的入口。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私域流量营销洞察研究报告》显示,有近8成受访企业已布局私域流量营销,而10.2%的公司表示尚未部署,不过未来预计会有所安排。
那么,8比1之下,究竟何为私域流量?其可以看作为,沉淀在品牌或个人渠道的,可以随时反复触达的,能够实现一对一精准运营的用户流量。
换言之,企业在与用户初步产生关系的基础上,将目标用户圈入到自有的“网络空间”中,逐渐形成信任流量。对于用户而言,其从公域中“游客”角色变身成私域里的“会员”。
对于此,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认为,相对于公域流量而言,私域流量更加精准,价值也更高,更加方便管理。且机构方总是要有自己的发声渠道,以实现商业目的,又或是为了交流。
而在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智能营销事业部总经理冯宗欣看来,私域流量符合渠道可控、流量免费且可重复利用的特点。
进一步来讲,公域流量不仅价格不亲民,性价比也很低,即流量质量难以把控。
好比,于金融机构来说,其在公域平台通过活动所吸引的用户,很多仅为了享受“优惠”,少有人能够再次打开该产品。缺少的这份动力证明了,金融机构并未吸引到潜在客户群体。
对此,冯宗欣表示,客群重叠率高是金融行业中突出的特点,同一消费者同时是两家银行的客户的现象比比皆是。且公域上,受低留存的营销活动影响,金融机构对存量争夺愈发激烈。